“你知道庫存是什么嗎?”
“庫存?那不就是倉庫里存放的貨物嗎?”
許多小伙伴聽到“庫存”一詞后都會望文生義得出上述結論,這樣的定義可以說是沒有錯誤但不夠全面的,要知道,在貫穿商品一生的生產、物流、零售、回收過程中,庫存都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概念,掌握了庫存的意義、分類和作用,才能更好調整企業策略、規劃業務發展。今天,小E就來和大家簡單嘮一嘮庫存指的究竟是什么?
庫存是什么?
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庫存的定義為:庫中現存的物資或現金。
國標GBT18354 《物流術語》中則做了更為詳盡的定義:庫存是作為今后按預定的目的使用而處于閑置或非生產狀態的物品。廣義的庫存還包括處于制造加工狀態和運輸狀態的物品。
從這兩段官方的定義可以看出庫存的特征即是:為此后需求所準備的,暫時不在使用中的物資,既可以是已經存入倉庫的,也可以是還未存入倉庫的。
庫存有何利弊?
擁有合理的庫存在大部分時間確實是一件對企業經營有利的事情。合理的庫存可以在生產、銷售商品時起到調節、穩定、防止缺貨的作用,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、縮短供貨周期、提高響應速度等等……總之有現貨、可以立即交付的模式,對客戶來說總是具有較強吸引力的,就像我們網購總愛問一句“是現貨嗎?”。
但是,庫存真的有百利而無一害嗎?要說缺點當然還是有的,最主要的就是“傷錢”。庫存本身即會占用企業大量的資金,倉庫租金、日常維護、水電費無一不是成本支出,此外如果庫存長期積壓,還可能導致商品品質下降,提高了廢品率。
可以不要庫存嗎?
企業可以實現零庫存嗎?
答案是:完全可以!
在上世紀,包括豐田在內的各大汽車生產工廠一直以福特的“總動員”模式為樣本,二戰戰敗后的日本資源奇缺,面對需要占用大量資金&資源“美式生產”,60年代時豐田公司的副總裁大野耐一首次提出了JIT(Just in time)即準時生產制。
大野耐一(1912-1990),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
簡單來說,就是將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數量在必要的時間送到生產線,強調物流平衡,以此不斷消除浪費,追求廢品量最低、零庫存。原材料、半成品和產成品在采購、生產、銷售等一個或幾個經營環節中,不以倉庫儲存的形式存在,而均是處于周轉的狀態。
同時,JIT還提出,庫存是生產系統設計不合理、生產過程不協調、生產操作不良的證明。零庫存的模式,不僅大大盤活了流動資金,更降低了庫存管理成本、避免了滯銷積壓風險。時隔半個多世紀,仍是世界各國所公認的優秀生產模式。
那么,JIT、拉動式生產又是什么呢?本文由于篇幅有限,下期將會為大家展開細說!敬請期待。
(安歌科技)